【摘 要】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全部的課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課程。”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在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個性發展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越來越引起幼教工作者的重視,因此環境創設已逐漸成為幼兒園工作的重點,F在幼兒園的生活墻面也越來越得到重視,我們老師在創設生活墻面的時候卻出現了呈現內容過于形式化、幼兒參與過于表面化、只呈現幼兒活動而忽視幼兒的活動過程等實踐誤區,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引領下,我結合班級工作的實踐,共同協商,重在參與;隨機應變,積極互動;關注個體,記有妙招等策略,就存在的問題對班級的生活墻面進行優化,使幼兒真正做到我的生活我做主。
【關鍵詞】生活活動;生活墻面;創設;優化
杜威曾經說過:“一日生活是幼兒在幼兒園一天的全部經歷,是幼兒生命充實與展現的歷程,是個體在參與、體驗與創造中,利用環境自我更新的歷程。”《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頒布,再一次提醒了我們: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是在一日生活中進行的,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都蘊含著豐富的學習與發展契機。
一、生活主題墻的價值
(一)積極有意義的生活墻面能幫助幼兒建立有序的生活常規
“環境是可以說話的”,積極有意義的生活墻能激發幼兒思考,引導幼兒的行為與活動,改變幼兒的認識和理解。通過教師和孩子一起布置班級生活主題的墻面環境,可以誘發孩子的積極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們。比如,和孩子們一起探討之后張貼在明顯位置的“入園四步曲”,孩子們在入園的時候一抬頭就能看到,給與孩子一定的暗示,從而能引導孩子們入園學習生活的常規。
(二)多種形式的生活墻面記錄了孩子們生動的探究過程
生活墻的創設不僅能推動課程的生成、開展,它還能成為幼兒學習探究的一種“記錄板”,在每次的發現和討論之后,教師和孩子們一起將活動內容、探究結果以照片、文字圖畫等多種形式體現在班級環境上,以此來呈現整個生活活動的進展情況,同時也借此幫助幼兒梳理、積累在活動中獲得的相關經驗。它真實地記錄下幼兒和教師的學習過程和結果,讓幼兒的學習“看得見”。
二、生活墻創設的實踐誤區
(一)生活墻呈現內容過于形式化
教師們為了達到充分展示的目的,將收集的資料、照片一并往墻上貼,一幅主題墻既是資料墻又是幼兒的活動展覽墻,貼滿了、豐富了,卻成為了一面名副其實的“花墻”。如生活墻上的展示內容,老師將孩子們的活動照片分成了學習、生活、游戲、運動等四大塊的內容張貼于墻上,并附上文字的說明,看起來緊緊圍繞《指南》的精神在開展活動,殊不知生活墻不只是一面展示墻,而是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對幼兒有教育功能的墻。在這個班級的生活墻上我們看不到孩子們的學習過程,只能看到班級老師自己對《指南》精神的領會,形式化地將孩子們的活動以照片的形式呈現。
(二)只呈現幼兒活動,忽視幼兒的活動過程
大多數教師在創設生活墻時是只求“有”,而忽視了生活墻的教育價值。新學期開始了,我們的老師花了一番心思布置我們的生活墻:拍照片、查找資料等。等一學期結束之后,生活墻上出現的還是學期初的內容,還是我們孩子在活動、在做事,我們沒有看到孩子們在發現問題、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的過程,孩子們也沒有看到自己的變化和進步,久而久之這面墻就會受到忽視,既占空間又擋視線,完全起不到墻面隱性教育的作用,有不如無。
三、生活墻創設的優化策略
(一)共同協商,重在參與
在生活墻創設中,遵循“以幼兒發展為本”原則,讓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在生活墻的策劃階段,幼兒可以通過談想法、提建議等方式和教師共同策劃內容豐富的主題墻。在其中,幼兒會發現自己的想法不僅得到了尊重與認可,而且在教師的協助下成為了現實。最后,在交流分享生活墻內容的過程中,幼兒也能獲得有益的發展。
(二)隨機應變,積極互動
生活墻的創設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有著發展變化的過程。它記錄著幼兒活動和經驗的建構過程,所以在老師幼兒共同創設生活墻的時候,要善于利用孩子們的關注點來進行。如孩子們非常關注的星星墻,在開學初的時候和孩子們有個約定,我們每隔2個星期統計一次,得到8顆星的孩子可以兌換超市里第一層的小禮物(我把超市里的物品進行了不同層次的分類),得到15顆星的孩子可以兌換第二層上的禮物,得到20顆星的孩子可以兌換第三層里的禮物……所以在平時孩子們會把自己得到小星星獎勵全都貼到星星墻上。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活動更有序更自主,星星墻也冠上了“比比誰的被子疊得好”“比比誰的衣服塞得好”“比比誰的小手更干凈”,孩子們在一次次的兌換過程中學會了關注自己也學會了關注別人,還會時不時地比一比,不僅與墻面進行了很好互動,還在互動的過程中有了社會、科學等方面的發展。
又如在中班《小鬼顯身手》的主題里,經過和孩子們的探討,發現需要孩子們自主管理的地方其實蠻多,于是創設了“勞動最光榮”的墻面,設立了四個管理員:餐桌管理員、洗手管理員、漱口管理員和區域小記者,請孩子們自主選擇這個星期自己想擔任的角色并將自己的名字貼在相應的名字欄里,并根據自己選擇的內容自主“履行”自己的責任,每隔兩周更換一次。又如餐后活動的選擇,也是在孩子們自主商定的基礎上,由孩子們自己創設自己繪畫,一段時間更換一次,既很好地和墻面進行了互動,又使孩子在園的生活有序開展。
(三)關注個體,既有妙招
在班級里,由于每個家庭的教養方法不同,每個孩子都存在個體差異,總會有一些體質特殊的孩子,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多加關注,做好保育工作,班級的溫馨小貼士就應運而生了,不僅方便了下午帶班的老師,省去了交接班時候的口頭交接,也避免了老師忘記家長的交代。在創設溫馨小貼士的時候,設置了“我要多喝水”“我要多休息”“我不能吃蝦”“我要吃藥”等板塊,為的是更具體地去關注每一個有需要的孩子。在這塊內容里,我們可以鼓勵我們的家長來共同參與管理,以方便貼的方式把今天孩子的特殊需要寫下來,如“XXX小朋友今天有點拉肚子,請不要給他多吃流質的東西。”“XX小朋友今天還沒有拉粑粑,請老師提醒。”等等,既方便家長又方便老師。
總之,《指南》背景下的幼兒園生活墻面的創設正在老師們的不斷實踐中挖掘和梳理經驗,這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有待深入探索和研討。希望每一位教師能真正走入幼兒世界,傾聽他們的想法并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服務于幼兒成長的需求,尊重與認同幼兒的身心發展,傾注我們的智慧與愛心,最終為幼兒的終身生活與學習奠基,真正做自己的主人。
【談幼兒園班級生活墻的優化】相關文章:
上一篇:走出自制區域材料的“誤區”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