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幼兒教育提倡研究幼兒、研究學科、研究教育策略,具體到打擊樂應該研究些什么呢?我認為,打擊樂的重點應該突出節奏的特點、樂器的特點以及樂器與音樂之間的聯系。
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樂曲。音樂是用有組織的樂音來塑造形象、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其基本表現手段是旋律和節奏。而打擊樂是根據樂曲來打擊樂器,通過各種樂器給音樂配伴奏以使樂曲更動聽。同時也能使幼兒通過樂器敲擊來表達和表現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
其次,要認真分析音樂作品的特點。教師在組織打擊樂活動之前要熟悉樂曲并分析音樂作品的特點。比如,選取的音樂作品有什么風格特點,是進行曲、抒情曲還是圓舞曲;選取的音樂作品是幾拍子的,因為拍子不同節奏特點會有所不同,2/4拍的節奏特點是強、弱,3/4拍的節奏特點是強、弱、弱,4/4拍的節奏特點是強、弱、次強、弱;在此基礎之上確定音樂作品的重點和難點是什么。
第三,根據音樂作品的特點合理配器。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特點,因此適合不同的音樂作品,幼兒教師要了解其特點。打擊樂器通常分為三種:金屬樂器、木制樂器、散響樂器。金屬樂器,如撞鐘、三角鐵等,屬于高音樂器,聲音高亢、明亮;木制樂器,如雙響筒、蛙鳴板、木魚、響板、打棍、單響筒等,屬于中音樂器,聲音清脆;散響樂器,如鈴鼓、串鈴、手鈴、響鈴等,特點是音量小,聲音散,可持續奏長音。
第四,巧妙引導幼兒進行打擊樂演奏。由于打擊樂的特殊性,持樂器的方法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打擊樂的效果,可是在實際工作中這個問題卻容易被教師所忽略。樂器不同,所持的方法也不同。如果持樂器的方法不對,敲擊出的聲音會很不好聽甚至有可能是噪音。因此,教師要特別提醒幼兒用正確的方法持樂器。而且,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即,不是敲擊的聲音越大越好聽。所以,要鼓勵幼兒用正確的持樂器方法、正確的敲擊方法來表現。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打擊樂要循序漸進,首先讓幼兒熟悉樂曲,了解樂曲的特點以及節奏型;然后先用手練習拍節奏,再練習用樂器敲擊節奏;接著教師用鋼琴伴奏讓幼兒敲擊節奏(這樣便于發現問題并及時糾正);最后聽音樂進行打擊樂伴奏。
打擊樂活動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是需要積累的過程,同時是要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才能完成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心中裝有大目標,不斷調整小目標,做到循序漸進。前一個活動如何為后一個活動做鋪墊,后一個活動如何在前一個活動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都值得教師們認真思考,并能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只有這樣才能使打擊樂活動真正成為孩子們喜愛的活動,也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打擊樂的特色,最終使孩子們得到有效的發展。在打擊樂的實際活動中,由于有些教師缺乏經驗,不斷讓幼兒敲擊樂器,每次沒有新的要求和方法,使得打擊樂活動很混亂。如果教師把重點放在圍繞樂曲特點使打擊樂器與樂曲之間建立相應的聯系,這樣敲擊出的效果會更加有樂感,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打擊樂器的特色,使打擊出的樂曲好聽。最后,要牢牢把握節奏樂的關鍵經驗。
【淺談如何組織幼兒打擊樂活動】相關文章: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