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一只鳥仔》含反思適用于中班的音樂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嘗試為鳥叫、鳥飛的動作和圖譜匹配相應的樂器,熟悉樂曲旋律,初步學習使用打擊樂器隨樂進行演奏,學習看指揮演奏,感受集體合奏的快樂,快來看看幼兒園中班《一只鳥仔》含反思教案吧。
活動目標:
1、熟悉樂曲旋律,初步學習使用打擊樂器隨樂進行演奏。
2、嘗試為鳥叫、鳥飛的動作和圖譜匹配相應的樂器。
3、學習看指揮演奏,感受集體合奏的快樂。
4、能跟著節奏打節拍。
5、感知多媒體畫面的動感,體驗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小鳥頭飾、樂器若干、圖譜一張、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傾聽音樂,熟悉樂曲旋律
一只快樂的小鳥喜歡在樹林里唱歌跳舞,有一段音樂講的就是快樂的小鳥唱歌跳舞的事。
二、教師隨音樂表演動作讓幼兒欣賞
1、教師以鳥叫、鳥飛的動作與音樂匹配讓幼兒欣賞。
2、幼兒邊欣賞老師的動作,邊以拍手的形式拍出相應的節奏型。
三、引導幼兒聽音樂、看圖譜、拍節奏型
1、看圖譜,拍出相應的節奏型。
2、看指揮,隨音樂拍出相應的節奏型。
3、老師指揮幼兒分組拍節奏型。
四、討論配器方案
1、鳥叫的地方可以用什么樂器?如何演奏?
2、什么樂器演奏起來象鳥飛的動作?如何演奏?
五、幼兒練習使用樂器演奏
1、幼兒看教師指揮進行空手練習。
2、幼兒拿樂器,看教師指揮進行演奏。
3、交換樂器進行演奏。
活動反思:
這是一首臺灣兒歌,共有兩段,每段都采用了象聲詞來形容一種小鳥的鳴叫聲和神態,使歌曲生動有趣。本課圍繞著唱鳥、愛鳥、護鳥的主題,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內心情感,使他們充分融入到音樂中,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的能力。
這節課我采用了范唱加聽唱法來教新歌,第一節課速度太快,沒有很仔細地教學生一句一句唱,只是在難點進行了范唱,歌詞復雜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歌曲對學生來說有點困難,也沒有做太多說明。聽唱就是跟著錄音唱,錄音的速度快,有的地方不太清楚,這樣不利于學生的學唱。第一個班的學生很聰明,齊唱時效果不錯,可是對于把握臺灣風格的襯詞還是有點難度,讓個別學生唱的時候還是有一些問題的。所以我在給后兩個班上課的時候改進了教案重點向學生介紹了臺灣風格的襯詞。
在認 識音樂知識——“下滑音”的時候,我教唱沒有趣味性。后來在網上看了一些優秀的教案,發現可以用肢體動作提示學生,還可以用兩種不同的唱法形成對比。比如舉一個滑滑梯的例子,提示學生唱的時候音調要先上后下。用對比的方式,第一次唱不加下滑音,不帶表情,第二次唱加下滑音,并帶上表情,讓學生體會他們的區 別。音樂教學應該活潑,可愛,富有表現力。不僅要聲音美,語言美,還有肢體美,這不應該只體現在表演歌曲上,在教授學生一些樂理知識的時候也應該盡可能的表現出來。
小百科:鳥,又稱作鳥兒。定義:體表被覆羽毛的卵生脊椎動物,鳥的主要特征是:身體呈流線型(紡錘型或梭形),大多數飛翔生活。
【幼兒園中班教案《一只鳥仔》含反思】相關文章: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