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120名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會員,感受到了獨特的授課方式:小班額與大班交叉授課,培訓教師聯合和單獨主講相結合。7月,在貴陽舉辦的“課程、實踐與評價”新西蘭專家高級研修班,讓我們有機會探尋,是什么讓這個僅2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擁有令世界側目的學前教育體系。
“請各位想一想,什么樣的理論影響了你的課程和教學?”這是在講座中,新西蘭專家團隊留給120名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會員的作業。
在新西蘭,即便是資深的老師,也會時常回顧和反思自己的教學。
Te Whāriki靈魂:“編織”
自1840年起,新西蘭成為英國殖
民地后,政治、文化、經濟、社會生活,乃至教育制度的發展,都深受英國影響。1989年,提出教育法案(EducationAct of 1989),并出臺《全國教育綱領(National Education Guidelines)。針對幼兒教育改革,教育部于1996年頒布《Te whāriki》幼兒教育課程,并于1998年規定幼兒教育機構需要依照Tewhāriki課程規準來執行課程設計,以能夠獲得教育部的經費補助。
“whāriki是毛利語,原指編織的草席,以供人站立其上。顧名思義,Tewhāriki課程意指幼教課程包含多種文化觀點與不同取向,以給予幼兒在學習上的最佳支持。更隱喻著此課程,如蛛網般交錯編織,有著豐富多元的內容架構,交織著不同觀點,而非傳統的階段性學習模式。”授課老師,奧克蘭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瑪麗亞·路易絲說。
該課程目的在于:改善幼兒教育質量;明確幼兒教育的重點是兒童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幼兒教育評價或評估的基礎;建立一種可供新西蘭各類幼兒教育機構分享的課程。它打破傳統以生理、心理、智力、社會、技能等學科為本位的學校課程架構,以對嬰兒、學步兒與幼兒所關注的重要議題來加以定義。也就是說,一切以兒童為中心。
一切以兒童為中心的呼聲在中國從來都就不陌生。
不同的是,Te whāriki把兒童都視作“有能力的兒童”,這是一切教育的前提。“Te whāriki的目標是:使幼兒成長為有能力和自信的學習者;成長為思想、身體、精神都健康的公民;成長為建立了牢固的歸宿感和獲得了為社會作出貢獻所需要的知識的人。”在此總的框架之下,Te whariki承認個體兒童之間有很大的不同。嬰兒、學步期幼兒和3至5歲幼兒有不同的需要和特征,這些需要和特征決定了課程內容。Te whariki課程恰如“編織”的含義,由五個領域——健康、歸宿感、貢獻、交往和探索——主線索,每個線索又由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識穿插而成。
“這有點像你們的《3-6歲兒童發展指南》,也是五大領域。只是我們的側重點不同,你們看重兒童的全面發展,而我們更希望在此基礎上,孩子成長為一個有個性的人。”老師如是說。
教師:不僅僅是反思
從1996年頒布至今,Te Whāriki歷時已久,可在新西蘭,要讓從園長至一線老師都能深得其精髓并活學活用并不簡單。
它的不簡單在于:一種開放的課程,在遵循其原則的基礎之上,允許采用不同的方法開展教學,根據幼兒園的情況,兒童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等等來編制自己的課程。沒有模子依葫蘆畫瓢,就不容易。
“我們有很多支持Te Whāriki的理論,比如,行為主義、建構主義、社會結構主義、批判理論等等,對于老師來說,最困難的是,這個理論之于自己的實踐有何意義。”
從2003年開始的批判理論,參照和吸取了各種流派的精髓,幫助老師認識教育,希望老師和孩子在一起的每時每刻,都從道德倫理、政治文化等層面對孩子有影響。它讓老師明白,在教學中,不僅僅有心理學,還可以從社會、公德、歷史、哲學等當中,去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
比如,老師提出的資源,適合所有孩子嗎?老師需要的不僅僅是反思,而是批判性的反思。這就需要去了解本班中,每個孩子的背景、家庭。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Te Whāriki希望兒童更具個性,老師要考慮到每個孩子在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
“我們必須清楚,我們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背后是基于怎樣的理論和原因。”新西蘭老師說,這個非常重要,這是邁向批判思考的第一步。除此之外,Te Whāriki也強調老師是有組織和細致的計劃者,但不拘泥于此,而失去靈活性。
在新西蘭,凡將子女送到幼稚園的家長,都要與園方簽訂協議,承諾雙方承擔的義務,內容主要有:家長須學習有關幼兒教育的知識,對孩子提供合理的建議和管教;參加例行的教師與家長見面會;家長作為園董事會成員或志愿者為幼稚園提供服務;家長可參與孩子在園的各種活動;家長代表列席幼稚園發展研討的一般性會議等。
老師則需為所屬幼兒園設計適合幼兒的教材、教法,需制定學期計劃和月、周計劃。在制定以上計劃時要求考慮四方面問題:幼兒現階段所具有的知識、能力與理解力;自身對幼兒發展的了解及對幼兒學習特點的認識;自身對學科的知識準備與經驗;個別幼兒的特殊教育需要。
活動:真實,自然,大運動量新西蘭的幼兒園到底是什么樣?孩子到底是怎樣玩耍(學習)的?老師在其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這是在座學員們最想了解的。
在新西蘭專家出示的大量視頻和圖片中看到,其戶外游戲器材和運動設施具有自然、簡易的特點,主要以木制材料為主,有的幼兒園把一段圓木用粗大的繩索吊在大樹的枝丫上做秋千,有的幼兒園在樹上拉起繩梯做攀登架,還有的在兩棵大樹間編織繩網成吊床。這些本色原木看上去樸實無華,有的還顯得有些陳舊,幼兒卻可以在和這些木制材料的接觸中,獲得與大自然接觸的經驗。
幼兒園還配備了玩水、玩沙的設施,通常是一個大水池或大圓水缽,放有量杯和各種形狀、規格的塑料容器和漏斗、塑料吸管、海綿,有的罐頭兩邊打有大小不一的洞孔,讓幼兒體驗水壓。設有游泳池的幼兒園,孩子們每天都可輪流去池中玩水。沙池內有很多玩沙的工具:桶、小鏟子、盤子、篩子等,在沙場里,孩子們能玩出千變萬化的游戲。
幾乎每所幼兒園都有幼兒的木工操作臺,教師選擇各種廢木料,提供各種小型鋸子、刨子、榔頭等工具,吸引孩子們動手操作。男孩子特別喜歡進行這類木工操作活動。讓人吃驚的是,一個5歲的孩子竟然想自己蓋一間房子,老師很認真地聽他講述需要的材料,還煞有介事地打了一通定材料的電話,并且將材料清單通過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隨后,他在幼兒園的空地上找了一個地盤,開始挖地基,鋪瓷磚(老師提供的小木塊),砌圍墻……
還有每天大量的運動,這個屬于“健康”的領域自然不容小覷。新西蘭地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常年氣溫在15到25度,每天幼兒園孩子們有很多時間在戶外活動,下雨也不例外。幼兒園室外地面由沙地、泥土地及鵝卵石鋪就,而更多的是真正的草地,而非塑料草坪。孩子們赤腳在園中追逐奔跑,在運動中感受著不同地面材料的刺激。
有的幼兒園在草地上還特意堆起小山坡,讓孩子們進行登、滑、爬等活動,膽大的孩子騎著小自行車蹬上溜下,還有的幼兒園用舊輪胎插入地面做成跳馬,孩子們合作把舊輪胎壘高或滾動著玩。
兒童:選擇,決定,行動
在播放的幼兒園教學視頻里可以看見,新西蘭幼兒園舍多以木制和磚瓦平房為主,室內空間并不很大,但是沒有過多花哨的裝飾,簡單安靜。墻面色彩以粉紅、淺黃的暖色調為主,陳列著孩子們參與各項活動的照片或作品,以及孩子在家庭中與父母一起活動的照片,有的懸掛于墻上,有的放置于柜上。活動室設有各種區角,如閱讀角、美工角、
音樂角、科學角、家庭角、植物角等。玩耍時,或是靜靜觀察,或是適時指導。
老師介紹,新西蘭組織孩子活動一般以個體、小組的形式為主,集體活動為輔。自由活動時,不同年齡、班級的幼兒可以在一起做他們喜歡做的事,以增強同伴間的相互學習和影響。當孩子活動時,教師首先要觀察每個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教育并不急于教孩子些什么,而是去排除所有那些影響幼兒自然發展的障礙,使每個幼兒的潛能在一個有準備的環境中能夠按自身規律去發展,通過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內容,而不是被要求進行某種活動的方式,讓他們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Te Whāriki課程賦予兒童學習和成長的的權利。
這是其四大教育原理之一。除此之外,還包括“整體發展原理”,“家庭和社區原理”,即老師的課程,能反映出家庭和社區是不可缺乏的參與部分。“關系原理”,認為關系是幼兒教育的核心,相信孩子是在關系當中學習的,兒童是在與他人,所處的環境和事物之間建立互動和互惠的關系中學習的。
關系,整體發展,家庭社區,這些要素也是中國重視的。不過,兒童權利在新西蘭顯得尤為重要。
兒童有選擇的權利,他自己可以決定什么時候玩,在哪里玩,玩些什么。因此,新西蘭幼兒園課程,一切以孩子的興趣、身心發展需要為出發點。在Te Whāriki的類似中國指南的五大領域當中,分別有這樣的目標。“健康”,幼兒所處的環境要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情緒愉快;避免傷害,保證安全。“歸屬感”,幼兒與其家庭成員所處的環境應允許并支持幼兒與更廣泛的社會聯系,使他們知道在現實社會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并對日常生活、習慣、事物感到適應,懂得行為好壞的適當界限。“貢獻”,每個幼兒有均等的學習機會,每個幼兒的貢獻都要受到尊重,允許幼兒發展自己的個性,不能有性別、能力、年齡、種族、社會背景等方面的歧視。“溝通”,幼兒自己的語言和符號以及其他文化的語言與符號要得到促進和保護;幼兒所處的環境應該能發展他們一定的語言交往技能與非語言交往技能,讓幼兒發現并運用不同的方法去創造和表現。“探索”,使幼兒通過積極的探索來學習,重視幼兒的游戲,使幼兒獲得對身體的控制能力與自信,學習積極探索、思考、推理的策略,形成有意義的關于自然社會、身體與物質世界的認識。
這一切,都在關注兒童的發展,將其視作有能力、自信的人,是公民的一部分。
【讓他成為一個有個性的人——新西蘭“Te Whāriki”幼教課程】相關文章:
• 道路的個性
• 哭泣的月亮寶寶(新西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