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教師們一定會遇見層出不窮的幼兒告狀事件。面對諸多的告狀,教師們常常感到頭疼和反感,處理起來常常效果不佳。而教師對幼兒告狀行為的處理,對幼兒的行為以及身心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對幼兒的告狀行為如何處理,又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問題。本文結合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幼兒告狀行為的表現及原因,初步分析了幼兒告狀行為的產生及處理方法。
關鍵詞:教師、幼兒、告狀行為
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教師們一定會遇見層出不窮的幼兒告狀事件。面對諸多的告狀,教師們常常感到頭疼和反感,處理起來常常效果不佳。而教師對幼兒告狀行為的處理,對幼兒的行為以及身心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對幼兒的告狀行為如何處理,又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問題。本文結合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幼兒告狀行為的表現及原因,初步分析了幼兒告狀行為的產生及處理方法。
在日常交往活動中,在與同伴之間發生矛盾沖突,或為滿足某些心理上的肯定與滿足時,幼兒在心理上常常希望得到肯定與支持。特別是在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或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時,更是希望得到來自他人特別是成年人的支持與幫助。在這種情況下,告狀行為很自然的產生了。
因此,幼兒的告狀行為也可以理解成是孩子心理上的依賴性的表現。特別是對于一些依賴性強的孩子,告狀行為出現的頻率更是突出。而面對諸多的告狀行為,教師很容易失去耐心、感到厭煩,甚至對于孩子的告狀行為常常采用置之不理的方法,或采用簡粗暴的態度來批評處理。而在這個過程中,往往對事情的處理產生偏差,對幼兒是非對錯觀念的產生給予了錯誤的暗示與引導。
雖然孩子的告狀,往往是因為一些在教師眼中的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如若教師處理方法不當,對幼兒的心理以及是非觀念的形成產生錯誤的影響與引導。
幼兒的告狀行為看似簡單,但引發告狀行為產生的心理誘因確實多樣的。找準原由,對癥下藥,才是正確對待處理幼兒告狀行為的關鍵所在。
1.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及肯定:
實例:區域游戲時,黃斯淇小朋友總是跑來向老師告狀:“老師,李奕豪選擇了美工區,可是他總是跑到我們甜點屋來!”“老師,爍爍把建構區的積木都拿出來了!”“老師,他們兩個都想當“售貨員”,他們還搶東西。”……在50分鐘的活動時間內,黃斯淇就一直這樣來回跑到老師這里告狀,弄得老師很是氣惱。
分析:其實,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中間,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而這種普遍的現象在大人的視角來看,就好像是在“多管閑事”,但對于孩子來講,他們往往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同伴的認同與認可,同時受到老師的肯定、關注、與贊揚。所以,他們會選擇以告狀的方式,提高自己在老師與同伴戲中的地位。
在這個階段的幼兒心中,雖然已經形成的一定的道德認知與道德標準。在幼兒的視角,對他人行為的是非判斷比對自身行為的是非判斷更加直觀、更加明了,也更加簡單。因此,對于幼兒,他們往往看到更多的是他人行為的是非對錯。
因此,作為老師,在這種情況下,對于孩子的告狀行為應當給與接納與理解。不可因為反感而盲目批評指責。此時教師對孩子的批評指責,會對孩子的道德標準產生副作用,使得孩子的道德評判標準產生偏差。同時,對孩子的的自信心也會產生一定的打擊,不利于幼兒獨立處理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2.為了避免老師的批評和懲罰:
實例:在一次繪畫活動中,董宇桐和楊云清兩個小朋友坐在一起,繪畫剛開始的時候,兩個人很認真的創作自己的作品,不一會兒,兩人便開始往對方的畫紙上亂涂亂畫,并且玩的很開心。當發現老師已經走到他們身邊時,楊云清一改之前開心的表情,對老師說:“老師,他往我的畫紙上亂畫!”
分析:其實,孩子們對是與非是有一定的判斷的。對自己的行為的對與錯也是很清楚的。在他們的心中很清楚“在別人的畫紙上胡亂圖畫”的做法是不對的,是錯誤的行為。同時,他們也清楚,在他們的錯誤行為被大人發現后,接下來將要發生的肯定是收到批評與職責,甚至是一定的懲罰。這當然是他們不希望的。為了避免受到批評與職責,“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責任推到他人的身上,把自己變成受害者的角色。
面對這種情況的告狀行為,教師為何不把問題拋給孩子,讓孩子來評判這種告狀行為的對與錯。教師要相信孩子是有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的。同時也要相信,孩子是具備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以此實踐為契機,引發孩子的討論與思考。在判定事件的是非對錯的同時,共同商量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
3.為了幫助同伴:
實例:在一次進餐過程中,潘鏡伊小朋友突然跑到老師跟前說:“老師,董家赫把步耕瑤的湯碰灑了。”而此時,步耕瑤正表情緊張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注視著老師的一舉一動。
每一個孩子都有著與眾不同的性格與特點。在任何一個群體中,都會有一些膽怯、茫然的個體存在。特別是在幼兒這個群體中,這樣的個體更是常見。而在對孩子的日常教育引導中,關心他人、幫助他人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在面對自己的同伴遇到困難或他人的“欺負”時,為同伴提供幫助也是一種很自然的心理與行為。
“愛告狀”是幼兒階段的一個普遍的現象,從某種意義上講,幼兒的這種告狀行為是他們親近社會的一個必然的階段。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教師應支持、理解幼兒的需求與需要。以積極的態度理解、接納幼兒的告狀行為。首先調整自己的心態,樂觀看待孩子的告狀行為。細心觀察,耐心指導,幫助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
“告狀行為”看似小事,卻不可小視。教師應時刻保持耐心與細心,認真傾聽與分析,細致調查與了解,分清原因與需求,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進而對癥下藥。選擇正確的處理方法,解決問題的同時,引導幼兒獨立進行分析與思考,提高幼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簡單的判定是非對錯、粗暴的進行指責批評可以很快平息眼前的沖突,卻不能熄滅真正的火焰。很快類似的問題還會重復出現。只有當幼兒學會獨立分析問題、找出原因、獨立思考的時候,才能真正地從根本上減少幼兒告狀行為的產生。而當孩子開始學習這些技能時,要多注意過程,而不要太注意結果,給與幼兒足夠的時間與機會,給予他們支持與肯定。同時,當矛盾沖突產生時鼓勵幼兒與同伴分享自己的感受與想法,給孩子以交流和討論的空間。讓幼兒在相互商量、討論的過程中協商出接軍問題的方法與策略。當幼兒的交往能力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時,告狀行為產生的次數自然會減少。從而也解決了教師的困擾。而這一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給與幼兒足夠的信心與耐心。
幼兒的告狀行為是多種多樣的,引起幼兒告狀行為的原因也是各有不同的。因此對于幼兒告狀行為的處理方法也不應是一成不變的。走進幼兒內心,關注幼兒需求。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應對幼兒的種種告狀行為。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地引導幼兒進行分析與思考,相信幼兒、理解幼兒,全面提高幼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幼兒具備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時,告狀行為自然會減少很多,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師的困擾。
【淺談幼兒告狀行為的分析與處理】相關文章:
上一篇:有效開展幼兒園家長工作的策略
下一篇:幼兒園外部環境調適的策略探析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