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的促動下,人們都在忙于自己的工作,特別是一些年輕的家長,為了使自己的親人有一定的生活保障,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教育環境,不得不奔波于各個地方,甚至不惜放下家庭和孩子,不遠萬里來到異國他鄉,于是,孩子就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來帶。對于這種監護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卻有著難以克服的問題。其一由于血緣、親緣關系,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這就是俗話說的:隔代疼。其二祖孫輩年齡差距大,觀念不一樣,對待許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代溝”明顯,難以相互溝通。一般來說,祖輩們往往以她們自己成長的經歷來教育要求孫子輩,思想觀念保守,教育方法簡單。而現在的孩子見識廣,喜歡趕新潮,尋求刺激和創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觀念和教育方法很難為孫輩接受。另外,老人年歲大,精力不濟,健康狀況欠佳。以上情況說明祖輩難以承擔監護教育之責。
針對此狀況,現將我班一名孩子有關方面作以下簡單的分析。
一、 基本情況:
肖姿姿是我班的一名幼兒,她的爸爸媽媽工作地點都在蘇州,她是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生活起居和學習生活都是由爺爺、奶奶照料,和父母最多的聯系方式就是通電話,只有放寒假、暑假,才能有機會去見自己的爸爸媽媽。
二、 案例呈現:
[案例一]
場景一:小班的時候,有一次,天氣還有點冷,孩子們都在吃早餐了,只見肖姿姿奶奶抱著一個大棉球走來了,進教室一看,原來是只穿棉毛衫的肖姿姿,用棉被包的嚴嚴實實的,我們三個老師都很納悶,她奶奶氣喘吁吁的說:“老師,你們看看,早上姿姿鬧脾氣,不肯穿衣服,我只好把她包著抱來,你們說說,讓她把衣服穿上吧。”這時,肖姿姿還在被桶里故意撒嬌說;“不,我就不想穿。”
場景二:一個冬天的早晨,肖姿姿高高興興的,一蹦一跳的來到了教室,用好聽的聲音問了“老師好”,我說:“寶貝,你好!”接著她說:“老師,你看我今天漂亮嗎?”其實,她進來的時候我就發現了,棉服外面,套了一個夏天的裙子,這時,她奶奶進來了,小聲的對我說:“張老師,你看看,早上起來就非要穿那個裙子,不讓穿就大吵大鬧,這哪是現在穿的衣服啊!”
[分析]
在平時的家園溝通中,雖然他的奶奶一再的跟我說,我沒有溺愛她,凡事也不會寵著她、慣著她,這樣對孩子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她爸爸媽媽不在身邊,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照顧好她的生活和學習。但是,隔代監護出現的溺愛,是自己感覺不到的,爺爺奶奶對她,大事、小事都遷就隨愿,不忍對其進行嚴格的監督和教育,連日常生活小事都不舍得讓她做,甚至連整理書包、吃飯等這些本該孩子做的事都包辦了。
[案例二]
場景一:孩子們在幼兒園都有一本自己的成長檔案,里面除了老師的評價和寄語外,大部分是孩子的作品和父母制作的幼兒成長簡歷,大部分家長都會很認真、用心的去設計、制作,十分的精美、絢麗。可是,肖姿姿是跟著爺爺奶奶生活,而老人們又不會電腦等電子產品,沒有辦法,只好請我們老師幫忙代做,但是,由于他們提供不出來照片,我們做的再好,里面也還是缺少了她的照片,特別是全家福,雖然肖姿姿謝謝我們了,可是能看的出,她并不高興。
場景二:每天早上,孩子們來到幼兒園都會先進行晨鍛活動,禮拜三,我們班的晨鍛活動是跳繩,而肖姿姿是跳繩比較偏弱點的,這點我們都知道。
今天,我們三個老師正帶領來到的孩子進行跳繩練習,突然聽到了大聲哭喊的聲音,我們一看,原來是肖姿姿,只見她奶奶把她拽到我們這里說,她不愿意跳繩。我們抱過她,她邊哭邊大聲的叫:“我不想跳繩,不想來幼兒園,我不喜歡幼兒園,我要回家,我要自己在家里呆著!”
晨鍛結束,我們回到教室,把她叫過來,想安慰她,問問她到底怎么回事,有什么原因,誰知她一二三四,說的全是理由:“我不想跳繩,我不想做操,我不喜歡幼兒園,中午的飯菜不合我胃口,不喜歡這里所有的老師,我要去蘇州,去我爸爸媽媽那里上學。”
聽他說了這些,其實我們都明白,這都是她的借口,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不會跳繩。
場景三:姿姿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有一次春游親子活動,奶奶好說歹說把她帶來了,結果,整個過程中都是在耍脾氣和鬧別扭中度過的,奶奶也是一臉的無奈,在照完集體照后,她終于爆發了,哭著鬧著要回家,還要求老師把集體照從相機里刪掉,把有她的照片全刪掉。
[分析]
此類孩子潛意識中沒有“自信”、“勇敢”這樣的字眼,外界的一切對于他而言都是理所當然,或者不以為然。如果有一天他承受不起這些壓力,那就會導致自我封閉,把自己塵封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塊磚,一棵草都是他最好的伙伴,家長的忽略,學校的疏遠會讓他們成為最無助的群體。害羞、膽怯、脆弱,一旦遇到挫折就會失去自我。
我曾經看過這樣的作文:“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希望畫好多好多的錢,讓爸爸媽媽不再去打工,永遠留在我身邊。” 孩子對愛的渴望是對我們家長心靈巨大的震撼,所以在監護人中我們必須改變這樣的觀念:給她吃飽穿暖就行了,不出問題,就可以交差了。他們這群孩子恰恰是我們最需要關愛的,要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存著的價值,感受到愛的溫暖,在家長中,我們看到這樣的情景:要么當公主皇帝般溺愛著,要么漠不關心。前者會滋長孩子眾多惡習:驕傲、霸道,后者會導致孩子道德觀的轉向,不負責任,沒有主見,無目標,這些引導方式會給孩子一生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家長的情感交流是孩子們成長中自我價值體現的航標燈。
三、 教育和引導措施:
其實,肖姿姿是一個聰明可愛、有禮貌,又能說會道的小姑娘,但是,大多數時間,她寧愿選擇自己獨處,也不愿意和小伙伴們一同玩耍或交流,喜歡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班級里的集體活動和戶外活動,也是幾乎不參與,如果你要是找她聊天,她會讓你看到她的另一面。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家庭、幼兒園和社會應共同努力,為幼兒創設溫暖、關愛、平等的家庭和集體生活氛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讓幼兒在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中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發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環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學會遵守規則,形成基本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于是,根據她本身的這些優點,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她進行教育和引導:
1.家園溝通。利用放學時間和奶奶交流,和遠在他鄉的父母,也有一定的聯系,幫助分析孩子的問題原因所在,指導她們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去幫助孩子。盡量讓她們意識到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及問題的嚴重性,使她們明白:無節制的寵愛是在害孩子,會使孩子滋生許多生活上的惡習。
2.對她進行“優先”政策。即:優先發言、優先輔導、并充分利用 “談話法”等活動幫助該生確立自信、自強的信念,使其能融入集體,鼓勵她多與同學交往,體會與人交往的樂趣。
3.采用“情感投資”、“捕捉閃光點”、“尋找感覺”等方法與他及其同伴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他傾吐自己的心聲,宣泄自己的感情。
四、教育成果:
通過這段時間的教育和引導,她在各個方面都有了明顯的變化和進步,也能夠慢慢的融入到小朋友們中間去,雖然還有些小問題,但是能看到他的主動性;當她遇到問題時,不再采取極端的方法,而是能主動向老師來尋求幫助;愿意與同學和老師接觸,喜歡將自己的歡樂和痛苦與外人分享或分擔,對于他點點滴滴的進步我們都給予了極大的鼓勵并讓其家長知道,讓他們共同分享孩子進步的快樂,促使他們更好地督促孩于成長。畢竟是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少不了撒嬌耍寶,還需我們老師不斷的引導教育。
五、教育引導后的感受和小結:
肖姿姿事件的發生和她現在的改變深深觸動了我,讓我感受到,孩子是脆弱的,但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更脆弱,更無助,既然這樣,那么幼兒園理應就是他們的第二個家,老師是他們的第二父母。當孩子在家得不到的父母的關愛與照顧,就需要我們老師來充當代理父母,對她們給予更多的關愛和照顧,使其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同時,我們做老師的要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對待她們,讓其感受到父母的溫暖。
我們——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在教育中、生活中要給與更多的關注,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運用,給孩子們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對待特殊孩子的特殊教育】相關文章:
上一篇:幼兒園提升環境價值的策略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