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今天,主題教學也已經成為中國幼兒園課程體系的主流,主題教學旨在改變過去的那種幼兒單純被動地接受現成知識的傳統系統教學方式,意在通過幼兒的親身參與、行動與實踐,培養幼兒形成一種對知識技能進行主動探究的氣質與技能。作為一種園本課程,它特別重視與幼兒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際問題或主題的探究與學習,重視幼兒多重智力的開發,注重幼兒多種學習經驗的整合,注重幼兒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結合我園開展的市級課題《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有效推進的實踐研究》,課題組人員根據專家的指導意見,將主題梳理作為研究的內容之一,根據我園實際,梳理主題教學活動,但是我們不能確定幼兒園的每位老師對主題教學的概念有清晰的認識,在組織主題教學活動時,老師有沒有考慮幼兒的心理特點、學習狀況,進行合理安排;在開展主題教學時,有沒有注重各學科的有機整合;有沒有因為幼兒特別關注的話題或內容而拓展、開發新主題,比如生成地域性的主題等等。于是,我們對主題教學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參與調查教師有36人。
一、發現問題、尋求根源
通過實施調查方案和對調查材料的統計分析,我們看到老師在組織主題教學活動中存在以下一些問題:1.主題教學缺乏一定的層次性
在問卷中 ,我們看到50%左右的老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以知識為整個主題的核心,采用串聯的方式將各科知識聯系起來。在實施中,這種教學活動缺乏一定的層次性,沒能在同一年齡段或整個幼兒園不同年齡班級之間形成遞進與銜接。與此同時,由于缺乏必要的層次性,導致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難以從整體上對一節教學活動的目標、內容組織與實施過程有比較好的整體把握與設計,就會出現僅僅關注當下的活動,難以從系統的角度設計與關注課程,教師把所有的目標都集中于一節活動中,并且想方設法要在20分鐘內達到,這不僅影響了兒童的正常學習與活動,也給教師帶來了不必要的壓力。
這也引發管理者的思考,我們還需要有針對性地組織教研活動,加強平行班之間的相互聽課和評課,讓老師不斷思考:同一個教學活動在不同班級進行時需作怎樣的調整,才有利于本班幼兒知識、能力和情感的發展。
2.主題教學流于形式化
看到80%左右的老師按計劃一成不變地開展主題,而不能根據實際情況調節主題實施周期的長短,比如節日性的主題還沒來卻提前開展了,或一個季節開始一段時間再開始相關的主題,這就不利于幼兒展開相應的觀察和學習。還有,只有少部分的老師能關注季節性主題和節日性主題在不同年齡段開展涵蓋哪些內容,并對本班幼兒實施主題時,能在幼兒原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不斷進行豐富,但是很多老師不會這么做。
3.其他
從成熟型老師、五級梯隊教師的調查表中也了解到,不是主題中的每一個內容都需要通過一個教學活動的時間來完成,而且有些內容并不特別適合我們幼兒園開展,同時,我們自己開發的主題還比較少。
二、集思廣益、力求完善
根據調查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課題成員協同骨干教師討論解決的方法,尋求對策,通過不同方式完善幼兒園主題教學活動組織,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還為幼兒今后的成長奠定基礎,因此在完善的過程中,我們采取的措施有:
1.明確主題教學的基本概念
在幼兒園的整體教學中,主題教學只是幼兒園教學組織的一種形式與手段,其本身并不是目的。在整個教學主題活動設計的過程中,其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幼兒獲得完滿的學習經驗和健全的人格,其內在目的在于活動的功能價值得到認可。
2.分年級組梳理主題內容
根據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和各年齡段幼兒的發展水平,梳理每個主題的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取舍,將五大領域活動中需要在集體教學中開展的活動安排在固定的教學活動中,一些健康、社會等內容調整到晨間活動、餐前活動或區域活動中進行,比如在中班主題《你快樂我快樂》中,科學《有趣的陀螺》、美術《臺布設計》、數學《給卡片選數字朋友》等活動更適合進行分組操作完成,因此這些活動可以放進區域活動中進行。
3.系統地設計、完善主題教學
在各年齡段的主題教學中,適當添入我園教師自主研發的教學活動來完善、豐富主題內容,另外,將我園開展的特色活動匯編,形成特色活動課程。如在主題《我們身邊的科學》中,我們增加了
繪本教學《一塊有魔法的石頭》、《淘氣精靈吃“彈性”》等,讓這個主題中的語言活動更加豐富,同時激發孩子積極探索的欲望。無論是教學主題還是教學內容,都需要結合幼兒的實際狀況,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設計、開發與實施。此外,在整個教學目標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教師準確地把握幼兒的認知能力及目標的程度,在提高幼兒事物認知能力的同時,還能達到活動的目的。在目標的設置上,需要教師結合幼兒的心理特征及實際理解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設置,確保活動的系統性。
4.提升教師教學水平與建構園本課程有效結合
讓我園教師在保持包班教學促進幼兒整體發展的基礎上,打破“包班制”傳統教學組織形式,積極探索嘗試用最新的“走班教研”法在平行班教師之間開展教學活動,即平行班教師根據自身擅長的領域,每人選擇一個教學活動,先在自己班進行教學,其他平行班的老師觀摩后進行及時的評析,授課老師根據聽課建議調整、修改
教案后,第二天再到平行班進行教學,在走班的同時還會加入師徒結對的形式,教師之間互相學習,共同進步。這種教研方式不僅優化了教學活動的質量,而且讓幼兒感受每位教師不同的教學風格,提升幼兒的交往層次,增強幼兒的適應能力。走班的最后定稿放進主題教學中,其他班的老師根據定稿的活動在班里開展,這樣不僅讓每一位教師受益,特別是讓年輕教師學習了課堂教學的組織,而且我們也自然而然地建構了園本課程。
三、結語
總之,主題教學是一種以幼兒的自主探究為核心,以獲取有價值的“學習經驗”為本位的課程,是一種開放的、生成性的課程,為建構具有園本特色的課程,為促進幼兒的發展,讓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努力!
【作者單位:常州市花園新村幼兒園 江蘇】
【幼兒園主題教學現狀及改進對策】相關文章:
• 幼兒園歌唱教學的策略
• 關于幼兒園游戲的學前教育思考
• 幼兒園小班數學活動的“四注意”
• 淺析幼兒園教師主導性的發揮
• 幼兒園美術教學方法初探
• 俄羅斯擬增聘幼兒園和中小學男教師并限制幼兒園收費
• 幼兒園實施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分析
• 淺談幼兒園教育環境的創設
• 從腦科學視角看幼兒園主題教學
• 幼兒園的小學化教育
• 幼兒園管理策略探索
• 淺議我國民辦幼兒園教師職業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