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的幼兒學前教育,我堅持以幼兒教育工作為重點,全面貫徹落實幼兒園新的綱要精神,以素質教育為目標,以發展幼兒個體差異、培養和張揚幼兒個性為主題,注重發散幼兒思維,下面是我的幾點體會。
1.尊重幼兒的個性,創造溫馨和諧的精神環境。
教師要在學會傾聽、解讀中理解欣賞孩子。瑞吉歐有句名言:“接過孩子拋來的球!”幼兒的世界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世界,作為孩子的大朋友、大伙伴的我,必須在幼兒的活動過程中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解讀孩子的所思所想所為,走進孩子的心靈,知道孩子的“一百種語言”,然后欣賞孩子,成為他們成長的有力支持者。
精神環境是一種隱性環境,對幼兒的發展特別是情緒情感、社會性、個性品質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幼兒園工作是美的事業、是愛的事業,一所幼兒園能否成為幼兒真正的樂園,精神環境是關鍵。因此,我園本著以人為本、柔性管理的原則,從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入手,為幼兒創建寬松、安全、融洽、和諧、沒有壓力的精神環境,使幼兒在快樂中健康成長。
團結友愛、尊重信賴、安全快樂的生活氛圍,是幼兒健康成長、成才的沃土。為此,園長做幼兒教育有心人,關愛每位職工、呵護每位孩子,身體力行地做好表率,用愛心感染教師、激勵教師,與教師形成尊重理解、銳意進取的戰友關系;與幼兒結成親近融洽的親子關系。教師之間、各部門之間互相支持,有難題共同解決,有成果共同分享,形成團結協作、互幫互助的伙伴關系。良好的園風,能使幼兒養成文明行為習慣和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
平等民主的師幼關系是幼兒快樂成長的動力。教師做為幼兒的大朋友,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幼兒的活動。工作中教師通過親切的目光、關切的問候、輕柔的撫摸、百變不厭的啟發引導,與幼兒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教師關注個別差異,尊重幼兒的自尊,接納幼兒的個性,允許幼兒因情緒低落而拒絕參加集體活動;理解幼兒的發泄行為;讓幼兒敢于說“不”……在活動中,教師應敏感地捕捉幼兒自身進步的閃光點,及時肯定、鼓勵,讓幼兒認為“我是很棒的”“我可以做得更好”“我能成功”。幼兒在這樣的生活氛圍中會奮發向上,有自豪感,精神上愉悅,心理上健康。
2.合理利用時間進行體育鍛煉。
體育鍛煉是長期的,只有保證時間,每天堅持鍛煉才有可能達到預期目標。《幼兒園規程》指出:“積極開展適合幼兒的體育活動,每日戶外體育活動不得少于1小時。”在有限的時間里,增大活動密度,發揮各段時間的有效作用,盡量避免活動過程中過多地讓幼兒排隊、站立等待現象。孩子們在體育活動、課間休息及自由活動時,自由地選擇滑梯、蕩椅、鉆隧道、跳羊角球等,充分地滿足孩子們健康活動的需要。將幼兒園的場地分成一定的區域,由幼兒園統籌安排時間,將各年齡班活動時間錯開進行,以提高場地的利用率。
3.就地取材,提供鍛煉機會。
在活動器材的選擇上盡量就地取材,一物多玩,以此豐富活動內容。如用報紙進行頂報紙、跳報紙、搓成紙球、卷成紙棒玩擊劍、搭山洞、拼成房子跳格子、跳單數與雙數的游戲。氣球以它的輕巧、美麗吸引著孩子們,在氣球內放置一粒黃豆,將它打扮成氣球娃娃,向上拋接,這時色彩斑斕、絢麗多姿的氣球娃娃,會不斷地在空中飛舞著,再加上羽毛球、筷子等輔助材料的投放,孩子們和氣球頓時融為一體。一次性桌布也是孩子們的活動材料,四個幼兒分別抓住四個角,1、2、3一起掀起來,頓時成了一個個“蘑菇傘”,煞是好看。易拉罐、竹筒孩子們可用來進行走“梅花樁”、壘高練習,以提高動作的協調和平衡能力。輪胎、飲料瓶、紙盒、風車、毽子等都是孩子們愛不釋手的玩具,就連爸爸用的竹梯子,孩子們也爬上爬下,儼然像個“雜技小演員”。教師還將其設計成深受孩子喜愛的游戲《小小消防員》。利用紙盒設計了立交橋、公園、發射臺等,利用廢舊輪胎設計了《輪胎小機靈》等游戲活動,使孩子們在快樂的游戲中不僅鍛煉了體能,還形成了勇敢、團結協作等優良品質。
4.因地制宜地開展游戲活動。
幼兒園教師可充分利用農村自然條件的優勢開展多種游戲。
結構游戲是孩子們十分喜歡的。有的農村幼兒園缺少大型積木、積塑,但自然條件豐富,如泥、沙、竹木制品等,都是極好的結構游戲材料。可以組織孩子們玩泥,挑選黏性強的泥供幼兒捏動物、植物等形象;玩沙,選土石較少的沙置于沙坑中,幼兒可在此進行筑路、壘山等玩沙游戲,玩沙時要教育幼兒注意保護眼睛;玩拼棒游戲,即用竹筷、小木棒拼構物體的平面圖像的游戲,這種游戲對幼兒構圖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發展很有益處;玩積竹游戲,南方農村竹資源豐富,用竹子做結構玩具很有經濟價值。早在20年代,陳鶴琴先生就曾發明一種“竹圈”玩具,也就是現在的積竹玩具。用積竹構圖新穎奇特,栩栩如生,既可立體建造房舍、飛機等,又可以在桌面構造各種花鳥樹蟲,這對幼兒構圖能力的發展、大小肌肉的發育及促進幼兒手眼協調、培養協作精神有很大的幫助。教師要充分利用農村活動場地開展各種體育游戲,還可與幼兒一起自制多種體育玩具,如竹高翹、沙包、大竹圈等。
5.個別輔導,幫助個別孩子矯正不良心理。
由于孩子們來自不同的家庭環境、不同的地域,在性格、氣質、智力、心理等多方面都存在著很大差異,有的過于好動、自控能力差;有的過于內向,整天不說話;有的過于依賴、獨立性差等,如果不及時進行教育和引導,對他們以后的發展將造成不良影響。于是我首先無條件地從心理上接納這些特殊的孩子,理解他們,通過自己的語言、表情、行為、動作等向他們表達關心和愛,如經常用肯定的語言鼓勵他們,用手輕輕撫摸他們的頭,傾聽他們的悄悄話,幫助他們排除交往障礙,體驗交往成功的快樂。對個別有心理問題的幼兒,我們就針對他的問題建立個案分析并追蹤觀察,通過科學分析及時采用游戲法和行為矯正法,密切與家長的聯系,使孩子盡快走出心理健康的危機。
【讓孩子在幼兒園健康幸福地成長】相關文章:
• 把漳浦民間剪引進幼兒園
• 幼兒園音樂活動游戲化初探
• 淺談幼兒園教學管理策略
• 學前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現狀與對策
• 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多學科視角審視
• 幼兒園文化建設探析
•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兒童戲劇教育初探
• 淺談信息技術與幼兒園教育
• 淺談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
• 如何幫助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
• 幼兒園新手教師培訓之見
•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