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將音樂和一日生活有機結合
人們常說,音樂來源于生活,比如插秧、擺渡、蓋房子等等。因此,我們可以在一些活動時也加入自創的號子或兒歌,讓孩子們在愉悅中完成一些動作或任務。如小朋友在洗手時,他們會念兒歌:“洗刷刷、洗刷刷;洗刷刷、洗刷刷;洗刷刷、洗刷刷;嘿嘿嘿!”他們一邊洗手,一邊有節奏的念兒歌,當念到“嘿嘿嘿”時,手在水池里甩三下,再去擦毛巾,后面的小朋友馬上跟上繼續洗手念兒歌。蒙臺梭利認為“音樂教育的成功與否,主要視我們讓孩子聽了多少音樂而定,我們應該給幼兒一個能夠引發其音樂感受力和理解力的環境。”同時,我們也知道音樂可以調動人的情緒,在緊張時,聽一首輕松、安靜的曲子,可以放松心情;在情緒低落時,聽愉快的音樂,可以使人忘掉不快。因此,我們將音樂融入到一日生活中的很多環節中,不僅使活動達到較好的效果,還可以調節幼兒情緒,培養幼兒欣賞音樂的能力。如孩子們吃飯時,放一些輕松安靜的音樂,可以使孩子們安靜愉悅地用餐;睡覺時,放一些輕音樂,有助于幼兒入睡;幼兒游戲時,放一些歡快的音樂,可以使大家快樂地參與活動等等。在這些音樂的使用過程中,我們不僅讓音樂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們受到了教育,陶冶了情操,為激發幼兒對音樂的熱愛奠定了基礎。
二、用音樂來進行主題環境創設
在主題活動中,我們常常要布置主題環境,借此,我們可以用音樂一起來創設我們的環境。例如在平時我們會學到一些與主題相關的歌曲,這些歌曲可以在幼兒自由活動時播放,這不僅增加了主題活動的氛圍;還在潛移默化中幫孩子們復習了歌曲。如我們在進行主題活動“美麗的春天”時,可以在幼兒晨間來園時播放《春天在哪里》《柳樹姑娘》等歌曲,不僅應了主題的景,還讓孩子們更好地熟悉歌曲。一次我們散步時,看到了柳樹,大家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柳樹姑娘》,那時每個孩子的臉上都蕩漾著笑容,為自己的深情表達而高興。由于這些主題歌曲常常播放,孩子們很快就熟悉了。在熟悉了歌曲的曲調和歌詞后,漸漸地他們將生活中的經驗帶進了音樂。如《春天在哪里》里的歌詞,孩子們就將自己生活中觀察到的各種花或樹帶進歌里,替換掉了原來的歌詞。在這個用音樂創設的主題環境中,不僅讓孩子們大大提高了音樂的感受力、表現力,還培養了他們的創編能力,而且還使整個主題活動的氛圍更加活躍。
三、將音樂和角色游戲結合起來
在角色游戲區,我們設置了舞臺表演區,在該區角,我們擺放了一些樂器可以供孩子們自由取用。孩子們可以自由組建樂隊或小劇團,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取樂器進行表演。另外,我們準備了各種道具:如絲巾、裙子、手絹花、扇子等。同時,我們也提供了一些可以挑選的歌曲或樂曲:有的節奏比較明快,有的旋律優美。有時他們會挑選一首節奏感較強的,像真正樂手那樣激情似火的敲擊、拍打樂器;有時會變成歌舞組合,唱著熟悉的歌,用身體動作和道具表現著歌曲內容。在自由的氛圍中,孩子們大膽的表達著對音樂的感受,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們的音樂表現力。
四、給幼兒創造音樂探索機會
我們很多家長都為孩子選擇了一種樂器進行學習,希望通過學習,能愛上音樂,甚至在音樂上有出色的成就。但實際生活中有些孩子因為無趣的壓制性的學習,使他們不愿意甚至有些討厭樂器,也許長大后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再愿意去觸碰,我想這是很多家長都不希望看到的。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我們應更注重孩子們對音樂的愛好,同時遵循孩子是通過感覺器官來認知事物的特點。在欣賞的同時,也讓孩子們通過直接動手來發現聲音的產生,并通過使用不同材料制造不同聲音。在活動室可以設置感官區,制作了一些聽覺瓶,供孩子們探索。在探索中,孩子們可以感受聲音的粗細、大小、強弱的特點。通過音感鐘來感受音的高低。這些操作性強的教具,可以幫助訓練孩子們的聽覺感受能力。在手工活動中可以設計自制“樂器”的內容,比如用空盒子和粗細不等的橡皮筋做吉他,用硬紙筒和布做“鼓”。用空玻璃瓶裝水做成可敲擊的樂器等等。對孩子來說,這都是非常有趣的嘗試,有時,他們也會從家中發現一些物品帶來幼兒園,來嘗試制作樂器。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孩子們對聲音越來越敏感,對樂器也越來越感興趣,效果非常好。
作者:孫麗君 單位:昆山開發區夏駕幼兒園
【音樂背景下幼兒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上一篇:中職學校心理學視域下幼兒教育論文
下一篇:游戲精神視角下幼兒教育論文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